寂寞之井读后感1500字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寂寞之井读后感1500字范文

读后感/2022-05-20 22:29:42

《寂寞之井》被很多人认为是女同教科书,女同圣经,大家都在讨论该书带给我们对女同深层次认识,这一点我很赞同,我也是通过这本书走进了同性恋者的内心,曾经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浮现同性恋这个概念时,我同样的表现惊讶和疑惑,转眼我便趋于平和,存在便有其合理性,我不是她我当然感受不到她的内心,那我便更不能妄加评价与批判,对于同性恋我向来持中立态度(本人性取向属于传统大众型),我们更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他/她们以及鄙夷这种现象。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寂寞之井读后感1500字,一起来看看吧。

寂寞之井读后感1500字

因为工作和家庭原因,我读《寂寞之井》总是在深夜,寂静的黑夜里,我每每读到动情处,便泪眼模糊!尽管一个星期下来,还没能读完,但我迫不及待的想为这本书发声

《寂寞之井》被很多人认为是女同教科书,女同圣经,大家都在讨论该书带给我们对女同深层次认识,这一点我很赞同,我也是通过这本书走进了同性恋者的内心,曾经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浮现同性恋这个概念时,我同样的表现惊讶和疑惑,转眼我便趋于平和,存在便有其合理性,我不是她我当然感受不到她的内心,那我便更不能妄加评价与批判,对于同性恋我向来持中立态度(本人性取向属于传统大众型),我们更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他/她们以及鄙夷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带领我们走进女同内心,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女同的经历与故事,传达了更加深层次的东西,那个东西或许叫孤独寂寞!作者说的献给所有格格不入的人,可以是同志,或其他性格里/内心深处承受过”孤寂深渊”的人(他们其实或许藏在很多个表面正直健康的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他们本没有对错,不应该被异化)。本书的人物心理描写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汇的微妙关系非常值得细细咀嚼,似曾相识,离我们自己的内心忽近忽远.......

所以我并没有重点关注女同这样一个心理状态,越过女同,我看到的是女主或者不单单只是女主(她的父母亲及身边的一些人)内心孤独寂寞的深刻,如井一样的深。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这样的井,我们也无法窥探人们井底泛起的波澜,只有小说能带我们走进井底,本书做到了.......

那么谁是掘井的人?

从女主的童年经历可以感受到,她这样性格的形成,我更相信是她周围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不是天生而来,或许作者本人也是这样想的,父亲在孩子出生前就期许并默认她是个男孩,以至于出生后坚持要把一个男孩的名字强加与她,而这也影响到孩子出生后母亲的情绪,(她或许患上了产后抑郁),“他们期盼能生个儿子却似乎遥遥无期,直到史蒂芬七岁,儿子都还没有出现”,“七岁的年纪,会有微缩的爱恨,但这些爱恨迫在眼前,令人极度不安”,七岁以前史蒂芬经历了什么,小说并没有交代,但我隐约能感受到那段时期的沉闷。在史蒂芬耍性子的时候,母亲会说”宝贝,母亲真的不生气,告诉母亲你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母亲一定会努力去了解,只要你说出来.....”母亲真的会努力去了解吗?,“尽管轻声细语,她(母亲)的眼神却流露出冷漠,抚摸孩子的手也显得犹豫而勉强。那只手是花了一番力气才伸出来安抚孩子,史蒂芬感觉得到这份努力”或许在最需要母爱的七岁以前,母爱的缺失,”畸形的父爱”,让她内心发生了变化,她试着去取悦那个父爱,而敷衍冷漠的母亲,渐渐的似乎只有父亲能理解她,她更加朝向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发展,而父亲察觉到她的些许不同之处时,选择了更加的包容与爱,母亲带着猜忌渐行渐远........这样的循环中,她从一个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之处的七岁小孩,成长到十二岁,”柯琳丝抬起头来,出乎意料地微微一笑,这一瞬间史蒂芬知道自己是爱她的----多么令人惊愕的发现!”如果说这种爱可以理解为喜爱,那么当她丢出花盆的那一刻,她第一次确信自己的不同之处,这次事件她告诉了父亲,却得到了爱的包容,这份包容,是纠结的是孤独的,就如同史蒂芬的爱那样孤寂~!这让她的家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同,她们之间的情感交汇有了另一层微妙的变化,而之后与马丁的相处,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同,可以理解为她在一步一步走进自己的寂寞之井......父亲因为意外而过世了,而这也意味着她将背负着孤独,独自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无声告白》,同样的沉重与纠结,主人公与她的家人有另一种形式的孤寂吧!也想到了《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带着内心的故事独自承受着孤独吧!

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彷徨,有过孤独,有些时候,我确信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行为的表达与内心的想法有时不同,甚至矛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口孤寂之井,不愿意被人看到,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被看到了,人们也难以理解!

全世界能看到这些书的人都应该感恩,感谢那些深井里的心理活动能被感知,被消化,作者用他/她们的孤寂,温暖着读者们的孤寂......《寂寞之井》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是个人片面的见解,带有浓烈的中年生活困顿的烙印,或许若干年后回看这本或这些好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吧!

寂寞之井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本成书于90年前的同性文学,作者拉德克利夫·霍尔冒着断送整个文学生涯的风险写成此书,直指当时的社会对性少数人群的不公待遇,而中文版于今年3月方出版。4月,微博封锁les超话,矛头直指同性人群,部分压制甚至扩张到所有女性,而后又曝出几起因性取向遭受歧视、暴力导致出走甚至自杀的新闻。昨天是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也是台湾同性婚姻法案通过的日子,相关的话题却仍旧一定程度上“不得见天日”。在这样一段时期里读完这本书,内心还是挺唏嘘的。

史蒂芬是一个不太寻常的女孩子。她身材高挑,容貌坚毅,勇敢,率直,喜欢冒险,她不是父母期望的男孩,但又带着许多所谓“男孩”的气质,不喜欢那些强加在她身上的“淑女”的束缚,以至在与长辈和同龄人的相处中都时常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她的不幸,来自固有观念、来自邻居、甚至来自母亲——一个一生都未与她和解的人。整个童年时期,唯有她的父亲尊重她的个性,并竭力为她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引导,她也与两位家庭教师之间建立起友谊,不断地丰富着自己。

很庆幸她在周围人一贯的否定和妄图纠正中一直得以坚持自己的真实秉性,但贯穿童年的闲言碎语必定会产生影响——“这份猜疑从童年时期就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她总觉得别人在笑她。”她依旧无法融入社交,依旧孤独,在这对性别区分得过于刻板的世界里,她徘徊在中间的模糊地带,无人能够理解,寂寞不已。

她有过朋友,有过恋人,不顾一切地坠入爱河,也遭遇过背叛和出卖。她最珍视的情感,被视作反自然与堕落。她被迫流放,离开深爱的家乡,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作家生涯,也在战争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她有了新的朋友,有了爱人,遇见了“同类”。可是这种爱情依旧是不被认可的,不断有悲剧发生在她们和她们的朋友身上,那是一种无法保护心爱之人的悲剧,那是一段被诱惑、威胁、排挤和不安持续挑衅的关系。无论她拥有怎样的财富、取得怎样的成就,因为她的性别,便无法给予爱人“正常”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里,最终的悲剧,最终的放弃,其实也是很多人如今的选择。毕竟共同抗争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自己的爱人。我不太能赞同,但能够理解她最终的决定。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爱人过得安稳快乐,尤其是她保护的权利被世界剥夺之后。她的决定与她向来的不自信息息相关,也源于她保护和奉献的性格。我多么希望她勇敢一点,自信一点也再相信恋人一点,我又希望她不必要那么勇敢。

所谓的“寂寞之井”,像是一种被弃置的孤独。在深深的井底,坚守着自己的本质,与世界割裂,被世人踩在脚下,遭受鄙夷,落井下石。这是一个敏感而孤独的战士,一生都在战斗的故事。

尽管如今看来,这个故事不是什么异彩纷呈的故事,语言也说不上多么精妙,但在那个距今并不久远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反抗和斗争,是自我的发掘和认同,诚挚的爱,永远都会令人热泪盈眶。任何如今得以享有的权利,都来自于无数这样的斗争。存在于此,已是勇气。

寂寞之井读后感1500字

“ 斯蒂芬个子那么大,却又张口结舌,害怕得发呆——是个怪人,可是却不乏吸引力。以某种方面——她自己的方式——而论,她差不多可说是俊美的。不对,是相当俊美。她的眼睛很秀丽,头发很漂亮。她的身体像运动员一样柔韧,狭臀,宽肩,她击剑一定非常好。 ”即便是在斯蒂芬那个并没付出真心,只是被轻浮的游戏征服的柏拉图情人安吉拉眼里,斯蒂芬的长相也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这也算是书中对她相貌最夸张的描写了。

也许早就知道对外貌的更多幻想式描写不仅会让书成为更有蛊惑性的女同小说,也会被看做是幻想成分过重的自传而遭到自恋、浅薄等诋毁,拉德克里夫·霍尔对主角斯蒂芬的外貌甚至性格魅力做了过多压制。 假如你看到拉德克里夫·霍尔的照片,大概你也会觉得她的低调完全体现出了自身的教养。

“又过了一年,斯蒂芬二十一岁了,她成了一个又有钱、又独立的女子。现在不管什么时候,她要上哪儿就可以上哪儿,她想干什么就完全可以干什么。”

斯蒂芬继承了遗产,成为了几乎毫无牵绊的自由女人,假如这书的主角是我,或者是斯蒂芬后来结识的那对因为贫穷、不受怜悯而凄惨死去的情侣,这本书就可以开开心心的结尾了。但穷人的命运就是要为钱财而付出生命,就像贵族的一生必遭到感情施加的痛苦。

不过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穷人还是贵族的世界,都有很多人选择了同一种生活,片面之见,在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公鸡形状土地上,男同群体内或许有更多这样的个例。对这种生活,拉德克里夫·霍尔希望自己写的很透彻:“青年人有权享受他们天真无邪的快乐,有权进行社会交往,也确实有权憎恨孤独寂寞。但是在这里,像在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一样,他们都遭受孤立直到沉沦;直到他们在不知不觉、满怀憎恨当中,转向那仅有的一种公共生活,而这正是一心要毁灭他们的那个世界留给他们的。其实他们又能怎么办呢?他们头脑空空,什么也拿不出来。”

在拉德克里夫·霍尔的笔下,斯蒂芬的伴侣玛丽就是被这种孤寂推送到以上那种生活里,但这种孤寂因为有了斯蒂芬这种脑筋清醒的爱人加持,所以显得不那么致命。而斯蒂芬有着另一种孤寂。表面看来,拉德克里夫·霍尔的故事虽然完全不贴合现代生活,但从斯蒂芬的经历来看,却有一种与任何时代都相当契合真实感:女同不必各个都是万人迷,不需要在夜店和社交中熠熠生辉,也无需都是继承城堡和庄园的金主,却有一条获得自尊的道理:必须忍受孤寂换取时间,用才德拯救值得拯救的爱人和必须拯救的自己。

但斯蒂芬尚有孤寂作伴,她的伴侣却比之前更加孤寂。

那么怎样理解斯蒂芬此时的孤寂?战争结束后,斯蒂芬与玛丽过上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富足游玩二人世界的生活她很享受,但斯蒂芬被提醒后,忆起了那种能够从根部拯救自己、拯救玛丽的状态,那种用孤寂进入的工作状态,开心又满足,充满着抛下伴侣的正当理由,以及未来生活的希望光环,甚至连与玛丽亲密无间的无忧生活也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为了解救孤寂,搁置孤寂,陶醉于孤寂,最后陷入孤寂的深渊。和其他感情小说不一样,甚至和其他的女同小说也不同,这本书带来的感觉竟然完全是绝望的。只有那对死在屋子的情侣是其中的最幸运,起码她们从活着,相遇到死去都是她们自己,一对可怜的、贫穷的、有着不稳定才华的、暴躁的和柔顺的,对感情执着的爱人或情感坚定的朋友。

再想出一个比较不杯具的人物,可能就是瓦莱里了,但她也只是一个在书中没有受到伤害的角色,最初斯蒂芬的gay朋友布罗克特带她去进入“同类”瓦莱里主管的国度,指望她们能够瞬间臭味相投,找到归属感,但斯蒂芬一直无比清醒,她懂得瓦莱里这个平静的女人,这个只会为酗酒的宾客的愠怒的人,本身就是用自身也不一定察觉的无度的空虚和纵容,来包容进入她麾下的“异类”们。她本身就是孤寂,不知是否本能,斯蒂芬始终保持独立,从未陷进这个亲切甚至热情的圈子。她是对的,这是另一个孤寂深渊。

突然想到一个热爱生活,陶醉于爱情与婚姻,并且跟哲学不搭边的朋友最近曾经说过一句颇为哲学的话:人本身就是独孤的,连婚姻也改变不了。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