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2021-12-24 11:15:05

读完了明就仁波切的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越来越多的练习,越来越成为最快乐的人。这是一些摘抄和心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

读完了明就仁波切的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越来越多的练习,越来越成为最快乐的人。这是一些摘抄和心得。

如果详加检验自己的念头和所接收的对境,就会愈来愈觉察,日常生活的种种经验其实并不如你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坚实不变。越来越多的觉察里,我看见念头来了又去,情绪起起伏伏,并非恒常坚固。起心动念,可能心绪万千。若是用觉察观照,则瞬间烟消云散。

心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不断开展、现露的经验。所以藏传佛教说念念相续为心。心的本质是空性的,但万物却从中升起。所谓境由心生。本然心好似虚空space。空性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凡是依赖因缘条件的一切,都是空性的。读到这里,想到量子物理经常讲到的薛定谔的猫。各种可能性同时存在,只是在我们开始起心动念的时候(观察),其中的某一种发生了。

我们每天看到的种种,并不是原本的“实物”,而是大脑建构出来的影像。这个影像受到极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期待,先前的经验等等。我们接收到的任何资讯的意义,主要是取决于我们是在何种情境下看待它。你之所以会赋予事物恒常性或者独立存在性,是由于你在那样的情境中看待它。我们看到老鼠,觉得丑陋厌恶;看到小兔子,觉得可爱;尽管它们都是啮齿动物。我们看到的星光,很多是travel了几亿年几十亿年到了地球。在我们看到它们之前,它们可能就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依旧相信它们是永恒的。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吃木瓜沙拉,因为那背后的故事。

在我心里,爸爸妈妈就该一直是强健的,一直可以在背后默默照顾我的。现在每次电话,我都没办法接受那个如此苍老的他们。

我们的心将种种感官经验投射到我们认定是“外在世界”的认识屏幕背景上,同时,也将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等投射到我们认为是“内在世界”或者“我”的屏幕上。所见之物和能见之心是没有分别的。想要在清醒时刻超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就相当于认出“所经历的一切”和“经历一切的心”并不是分离的。一再观看不可观之心,将可如实观见真实义。

这和王阳明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时时刻,坐在电脑前,台灯温暖的灯光里,有那么一瞬,我觉察着,感受到了没有分别的世界。那是自我的边界消融的世界。

只要单纯的看着每一个通过自心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那个有限的自我幻象就会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较平静、宽广、安详的觉知。

跟我们的感官交朋友,利用感官接收的资讯作为安住自心的方法。眼根修习颜色和形状,耳根修习声音。摆脱随之而来的各种情绪和语意影响。把注意力安住在对境上,就是觉知。当你把心安住在某个对境时,你将之视作与己不同的或有所区别的东西。但是,当你放下对镜,只是安住自心于赤裸的觉性时,这种分别就消融了。

许多因素会影响“你是谁”的相对经验,却并不能改变“你是谁”的绝对实相。

时间要短,次数要多。随时随地,以禅修面对所有情绪。有意识的把注意力放到周围的事物上,放在身体的感受上。将正式禅修的体验,读后感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层面。因为只有在面对日常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才能真正测出我们内在的平静、洞察力与慈悲的进展。只要持之以恒的禅修,心的平静和稳定性就会逐渐展开。就会体验到纯然的快乐,舒适和轻安。会体验到清明,超越念想——自心完全开阔宽广的体验。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升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里。禅修不是抑制你的念头,而是将心安住于自然状态中的一种过程,并且在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显现时,完全开放的接受它们,觉察它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干扰,就像是感官对境一样,都是禅修的助缘。

禅修是一种不带评论的觉知过程。禅修跟日常生活中思考、情绪和感受历程的唯一差异,就在于你是否运用了单纯、赤裸的觉知。

通过觉知会发现,念头之间是间隙。如果持续的练习,这些间隙会不断拉长,而如实地安住自心的体验也会变得越来越直接。雪窦禅师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言之端,语之端,就是念头的间隙。

体验并非开悟,开悟,是完全证悟自己的佛性。在喜乐、清明或者超越念想的体验升起的时候就结束禅修,其实是学习放下执着的大好时机。刚刚练习觉察的时候,很欣喜于那种宁静和轻安。于是就每每禅修的时候,期望得到同样的感觉。若是得不到,就以为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对体验的执着啊。

有教导说,要带着慈悲心练习觉察。一开始并不十分理解。后来发现,当自己偶尔有了一些清晰的觉察,但ego,那种强大的自我依然坚硬的时候,往往对人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不自觉的betterthan。

慈心,是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体验到我们自己所渴望的喜乐和自由;是深刻体会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和渴望。悲心,是一种与所有生物相连的自发感受,感同身受;他人内心正在经历的任何状态,就是自己内心正在经历的状态。如果有人恶语相向,问自己:他是真的要伤害你,还是只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或者恐惧?

“愿”菩提心,是渴望帮助一切众生认出自己的佛性,得到开悟。“行”菩提心是跨出脚步,专注在达成“愿”菩提心的发愿。修行慈悲心,这个自他的二元分别就会渐渐消融。吸气时,想象一切有情众生的烦恼与苦难从鼻孔吸入。呼气时,想象所有的快乐和利益从身上倾泻而出,让所有众生受益。

慈悲与爱有什么不同呢?爱更接近与欲望相关的心理性,情绪性或者生理性反应,是一种自他二元的概念,诸如我爱你,我爱他等等。而慈悲是一种开放心,是oneness。

当你开始感到完全孤寂时,你就是开始在帮助自己,让自己回家。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

惭愧,作为一个读书人,直到今年才试着开始读以往读过的书。过去太浮躁,只想着把自己读书的数量给刷上去,而忽略了读书的核心价值。读书有很多价值,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还有开显智慧、改变自己。

这本书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书。我记得这两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一个美女要和我做爱,我欣然同意,但是最后一刻,有个声音告诉我,这是生灭的相状,我可以不必跟追它。美女和性欲瞬间消失,这是我第一次在梦中能到自觉做到看破虚妄,我知道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功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我觉得这是阅读这本书过程中带给我的智慧。

第二遍读的时候,会怀疑自己有没有读过第一遍,有很多细节都已经不记得了。再看的时候,依然很有感触和收获。这本书的名字有鸡汤味,但是这也是最好的名字了。因为在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中,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一个人的快乐指数,作者的测量结果一度被认为仪器出现问题,在禅定状态中快乐指数跃升为700%,号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作者是一名藏传佛教的僧人。这是题目的由来。

过去科学被认为是绝对客观的,要排除人类的主观影响,所以会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佛学往往被一些人误认为是站到了科学的对立面,是主观存在的。这本书的价值像是一座连接二者的桥梁,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大脑,主要是有关情绪、想法这一块。

仪器显示我们积极情绪产生的时候是大脑某一部分被激活,反之亦然。我们的所有想法和认知都是神经元之间的对话(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还有突触递质的数量),我们可以经由相关的训练改写我们的思想。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重复的训练控制我们的思想,正如作者举例说明,他的父亲在做眼部手术被忘打麻药的时候居然没有痛苦反应,我们可以让痛苦、孤独、煎熬的状态越来越少,快乐、安然、友爱的状态充斥我们的人生,这基于科学上脑科学神经元可塑性的理论,这很振奋。

比如过去小时候我缺爱,长大有时候还有那种妄自菲薄的感觉。我可以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去想象那些过去、现在爱我的人和事情,这样这种爱的感觉就会在大脑里逐渐开始形成习惯,被爱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密切,而缺爱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来越被阻断。说白了,假以时日我缺爱的感觉会逐渐消失,被爱的感觉包围的时候会越来越多。

我通过这本明白更多大脑工作的原理,我明白之后我就可以应用到我的修行和生活中,作者还提出很多修行的方法,比如在禅坐中保持觉知,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观察身体的感受、念头、情绪,最后心的觉知力越来越强,可以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空隙,随着功力的增加,这个间隙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渐进入禅定。在此过程需要,不至于过度放松让自己睡着,也不至于过度警惕让自己无法放松,而是去寻找这个平衡点。

如果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让它不再产生烦恼、孤独、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很好的感觉。那这件事情本身比追求短暂的快乐,诸如性爱、物质、名利不是更具有价值吗?我还会看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我要将书中的内容完全融入到我的修行当中。成为快乐的人,这件事情非常有诱惑力对我个人而言。而且我已经信佛修行六年吃到了其中的甜头。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